□ 本报记者 赵阳
2025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亦是各国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以“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三点倡议为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同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一揽子目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以实打实的承诺与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提振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挑战的信心。
自主贡献彰显大国决心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组涵盖能源、排放、生态等多领域的目标体系,不仅全面对标《巴黎协定》要求,更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最大努力。其中,“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力争做得更好”的表述,标志着中国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且覆盖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减排决心。

图为9月19日,中外媒体记者在位于山东东营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现场采访。 新华社发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设定的多项细分目标展现了清晰的行动路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相当于2020年的6倍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提升至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一系列量化目标构成了完整的绿色发展路线图,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维。
中国的减排承诺绝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践成效之上。自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以来,中国以年均超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力度推进低碳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高达59.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15.9%跃升至2024年的19.8%,四年间提升近4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30年装机目标;森林蓄积量2024年已突破200亿立方米,生态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的担当,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共鸣与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公开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全球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关键范例,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方面,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绿色转型的可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与40多个国家签署绿色发展合作协议,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超过10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正是弥合全球气候治理南北鸿沟的关键”。
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前司长若昂·阿马多评价道:“中国在《巴黎协定》后续谈判中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支持承诺,这种‘既做行动派,也做协调者’的角色,让全球气候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绿色实践惠及全球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自身绿色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作为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国,中国目前已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凭借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让清洁能源成为更多国家可负担的选择。仅“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的风电和光伏产品就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减排事业作出间接贡献。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国自2016年以来已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了上万名发展中国家气候领域专业人才。从非洲的光伏电站到东南亚的风电项目,中国资金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绿色工程,帮助发展中国家突破能源瓶颈。
中国同印尼红树林保护合作项目成为中国对外生态合作的典范。在印尼巴淡岛,中国企业为保护当地生态,主动修改项目建设方案,放弃了原本的填海计划,转而投入资源开展红树林修复。经过多年努力,当地红树林面积从5公顷扩大到19公顷,15万棵红树构成了坚固的海岸防护带,不仅抵御了海洋灾害,还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绿色协作捐赠”项目吸引5000名中国志愿者参与植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无国界”的理念。
此类合作案例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不断涌现。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执行委员会轮值委员塔尼亚·斯蒂尔评价道:“中国作为制造和消费大国,能够快速推进低碳转型,更能主动分享发展成果,这为其他国家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务实行动赢得广泛认可
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坚定立场和务实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从联合国机构到各国政要、从国际组织到专家学者,纷纷对中国的贡献表示肯定,认为中国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古特雷斯在气候变化峰会上特别提及中国的成就:“中国提前6年完成了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目标,这说明国家自主贡献是可以完成的。我们正处于新能源时代的黎明,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他强调,中国的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证明了低碳转型的可行性。
加拿大总理卡尼在纽约智库活动中对中国气候治理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称中国是“工程师治理的国家”。“他们对于如何通过工程技术解决排放相关问题有着深刻理解,而且已经在不少这类领域中建立起了真正的竞争优势。”卡尼表示,中国在气候合作上态度真诚、行动积极,始终主动伸出橄榄枝,加拿大作为能源大国应积极把握与中国的合作机遇。当被问及美国时,他坦言美国在气候合作上态度犹豫,与中国的积极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广播公司将中国新一轮减排目标称为“里程碑式的承诺”,认为这一承诺不仅将推动中国自身的绿色转型,更将对全球减排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该媒体分析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其减排决心直接关系到《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此次提出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雄心。
从承诺到行动、从自主转型到全球合作,中国正以全方位的努力诠释着大国担当。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时期,中国领导人的这一表态再次向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将始终站在气候治理的前沿,继续与各方一道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